历史之见,财政政策变迁(读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》)
Tags: 阅读随感 Last edited: June 24, 2023 5:32 PM
历代经济变革,其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?我以为,经济追随政治,经济政策是政治的配套。
国营的必然性及其问题
为了维持大一统状态,中央必须足够强硬,拥有足够的能量,才能维系整个系统的向心力,维持大一统的状态。这种能量由何而来?其一是军事力量,其二是政治力量。
军事力量就是把控最强力的军队,为了把控军队,就必须供养军队,军队的财政支出是硬性的。有了军队的基础,中央才谈得上政治力量。什么是中央的政治力量?是中央官员节制地方的权利。为了维持中央的政治权利,最好官员的工资也都由中央出钱。养兵养官,为此,中央必须占有财政受益。如此大规模的财力从哪里来?常规的税无法支撑中央大规模的支出。如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》中所言:
中国很多朝代在开国之初,实行的都是轻徭薄赋、休养生息的政策,可是随着时日推衍,各种赋税便叠床累架地增加起来,人们归之于统治者的贪婪或挥霍。其实,根本原因是行政成本的增加,最刚性者,一为养官成本,二为养兵成本,是为“吏政之患”和“兵政之患”。
并且这两种成本都是增加容易,削减困难,最终长期来看历朝历代都是不断增加。因此,国家专营,占有商业利润的一部分,是在所难免的事情。越强大的中央集权,中央越是要做大事,盐铁专营之类的政策就越是广泛。正如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》中所言:
桑弘羊所提出及执行的所有经济政策的主旨并不在于压抑工商业——相反,他和汉武帝最早透彻地看到了工商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,他们的目标在于将工商业中的私人利润转化为国家的利润。也就是说,主张发展以国营工商业为主体的命令型计划经济,桑弘羊继承了管仲的盐铁专营思想,并进一步把这一做法扩大化和制度化。
过度压榨农业利润影响农业生产,过度压榨工业利润影响工业生产,这两者都是国家的根基,不可轻易动摇。唯有工商业利润,将原属私人的利润收归国家在短期内代价小收益高,就像是低悬的果实。中央政府如果不去摘这个低悬的果实充实财政,那么中央财政从何而来呢?正如著名的桑弘羊之问:
“桑弘羊之问”: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,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?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?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?而这三项不正是治国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课题吗?
你或许会说,那我中央少养官员,少养士兵,将财政压力交给地方,让地方自己供养官兵,不可以吗?当然可以,唐朝就这么想的。中央精简机构,少用官员,建立藩镇,地方供养士兵,因此可以对国民少收赋税,不用盐铁专营。这是经典的“小政府,大社会”。在前期促成了大唐繁荣盛世,但随着时日推移,地方势力不可避免的做大,地方有钱有兵,一旦反叛中央根本无力镇压。中唐之后地方失控的局面再不能救。
地方在古代是天然趋向于分裂和自治的。
只要是维持中央集权,只要没有其他能够获取财力的新政策出现,国营政策不可避免。国营政策本身有着它的问题。其一,极其容易形成官商经济,也就是有政治权利的官员或者其亲属下场经商,最终造成吏治腐败;其二,是国营经济极易形成垄断,并对民营经济造成压迫,高枕无忧的国营部分趋向保守,最终导致整体创新下降。一如隋唐的士族经济和当代国有民营之间的冲突。
世族经济归根到底是权贵经济,由权牟利,是最快捷的致富途径,因此,在这种社会形态之下,“导致中国历史上前所罕见的官商勾结与官僚资本”。而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及财富聚集在少数家族的手中,又会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。
国有经济被认定为中央集权和政权稳定的经济、政治保证,而民营经济则承担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就业的职责,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始终无法得到合理的调配,最终造成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不合理,从而导致经济成长的畸形化。决策层对这一冲突并非没有察觉,而是陷于技术性的困顿。在2012年3月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改革中的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。那么,这两个“毫不动摇”孰轻孰重,一旦前者“动摇”了后者,或后者“动摇”了前者,又当如何处置?
对当代的启发
到了新中国,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不变,因此养兵养官的财政支出仍然是硬性的。
自宋至明清乃至民国,军费支出不堪重负一直是治国者最头痛的事情,是为“兵政之患”。在当代,“兵政之患”似乎不太严重了,可是公务员却越来越多,于是就有了“吏政之患”,这些都是大一统制度与生俱来的遗传病。
因此国营经济也是必须的。那么追随着国营经济而来的两个问题也无法避免。
对中央执政者来说,如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》中所言:
发展经济必须放活民间,实现繁荣,而繁荣日久,地方势力就会坐大,商人就会骄纵,中央权威就受到挑战。此时,便需要进行集权式的变革,加强中央权威和控制力,可是如此势必削减地方,侵蚀民间,造成生产力的下降,最终仍然会导致政权新一轮的不稳定。至此执政者面临考验:是任由矛盾激化,还是再度放权让利,促使经济复苏?
在分税制改革之后,地方财政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。地方握着土地财政狠薅羊毛,终于到了无以为继的时候了。现在地方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,中央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?
我猜测:
- 中央会部分放权,不为地方托底,放权让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。
- 再次对商人群体动刀,进行大范围税改。可能的形式是,房产税,资产税。
- 占据一部分金融收益,将金融业收益从私人手中拿一部分充实国库。